文化與文明,是近代人文學科誕生以來經久不衰的話題,而有關中國的文化起源的探索,就是從開始的。20世紀20年代,國人在求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同時,也不斷反思,為什么幾千年的文明古國落后了?中西文化孰優孰劣?這些有關中西文化問題的討論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
就考古學而言,對這一問題率先發表見解的是安特生。他將仰韶村出土的彩陶與中亞的彩陶相對比,并征求西方考古學家的意見,提出了中國文化西來假說。他將彩陶看作中國史前文化的突出特征,認為在新石器時代,來自西方以彩陶為表現形式的先進農業文化傳入中國,并成為中國史前文化的一部分。這個說法有彩陶實物為依托,加之安特生的特殊學術地位,在當時頗為流行。
但是對于這種說法,中國學者始終持有審慎的態度。從學術角度而言,僅憑中外彩陶紋飾的對比,就說中國古代文化是從西方傳播而來,并不能令人信服。從情感角度而言,說中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源于西方,也是不可接受的。再加上安特生發現的仰韶遺物與發現于安陽的商代遺物之間,的確存在缺環。因此,為了證明各自觀點,安特生向西尋找彩陶傳播的路徑,中國學者則向東追尋商文明的源頭。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發現了龍山文化。這個古老文化一經發現就引起了中國學者的極大興趣。因為它與已知的仰韶文化迥然不同,制作技術明顯較高的黑色陶器與卜骨等,顯示出其與殷商文化的緊密聯系,這是彩陶文化不能比擬的。但是,囿于已有的學術框架和戰亂時局而無法開展大規模田野活動等主客觀因素,雖然當時已發現兩者相互疊壓的地層關系,但人們對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關系并沒有得出正確的認識。二者被當作同時期東西對峙的兩大文化,它們各有起源而在河南交匯,中國史前仰韶―龍山文化二元論就此形成。
1949年后,隨著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建設,許多考古遺址涌現出來。在河南陜縣境內,距離澠池縣仰韶村很近的地方,發現了廟底溝二期文化。它的陶器和仰韶文化的一樣,流行手制,還沒有達到龍山文化普遍輪制的條件,一定數量的彩陶顯示出其與仰韶傳統的密切聯系。同時,類似蛋殼陶的陶片大量出現,斝、鼎、豆等陶器萌芽,開啟了龍山文化典型陶器的先河,整個文化顯示出濃厚的過渡風格。
更為重要的是,這里還發現了仰韶―廟底溝二期―龍山三者連續發展的科學地層,證明了中原地區從遠古時代經過仰韶、龍山直到殷周連續不斷的文化傳統,形成了中國文明的中原中心說。
隨著全國各地考古遺存的大量發現,有關中國文明起源的交互作用圈、滿天星斗說、重瓣花朵說等相繼出現。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廟底溝時代的相關概念,并認為這一時期三個層次的文化共同體開啟了中國早期文明的先河,而針對彩陶的分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在這三個層次中,晉西南豫西及關中東部的核心區擁有典型流暢的花瓣紋彩陶,向外的黃河中游主體區的花瓣紋飾略顯稚嫩遲滯,再向外的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和東北等邊緣區則出現變體的花瓣紋裝飾。
時至今日,對彩陶遺存所代表的獨特內涵以及它在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中所起重要作用的探索,仍在不斷深化。